1999年当兵复员后,工作在文化馆,从一名流动放映员做起,带着胶片穿梭于朝阳各个街乡。10年后,我来到了劲松电影院,眼看着胶片放映逐渐被数字放映取代,越来越多的改变发生在小小的电影院,可荧屏亮起那一刻,看着观众们眼中的期待,那份热爱从未改变。
2000年初,看电影对人们来说还是一件奢侈的事情。在乡镇的人们看来,电影是“挂起来”看的。
那时,国家有个“农村电影放映工程”,我和同事在每年4、5月份到9、10月份之间,要为朝阳区每个乡村至少放映1场电影,平均每年要放映100多场。
一块2米高、4米长的荧屏,两台小放映机,几本胶片就是放映电影的全部道具,尽管条件简陋,但是人们热情高涨,尤其在村里,总能吸引几百人。
还记得2005年的夏天,我们到新庄,在一个开阔的广场,架起了荧屏和放映机。傍晚七点,吃过晚饭的人们陆陆续续搬着板凳、马扎,把广场中央的幕布围了个密密麻麻,少说也得上千人。
我始终记得那个夜晚,荧屏亮起的时候,片头龙标出现的声音,还有观众们眼中掩饰不了的期待,这个场景让我对电影始终保持着一种热情。
流动放映的时候,我们用的胶片是16mm,而电影院放映的胶片是35mm。一本胶片放映25分钟左右,一部电影就需要好几本胶片。
记得2009年,我在电影院播放《指环王》,时长达3小时,我们更换了9本胶片。更换胶片也是技术活,两台放映机交替播放,要迅速接好,不能让影片播放中断。
那时电影资源有限,一部电影,一套胶片,两三个影院共同使用,在排片时错开中间取换胶片的时间。
比如劲松电影院与天桥影院共同播放一部影片,我骑车20分钟去天桥取第一本胶片,到了劲松电影院开始播放后,就要马不停蹄地再去天桥取刚放映完的第二本胶片。
近十年,电影行业飞速发展,数字时代全面到来。为了让更多的人走进电影院,我们与街道、社区联合,为许多不同单位活动提供场地,开放社区书吧、建立小剧场、开设“盲人影院”等,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走进影院,享受光影带来的乐趣,体味不一样的快意人生。
19岁离家打工,从普通的服务生开始做起,10年里连升12级,再经历了作为店长的6年,我逐渐感受到服务行业的改变。也经历过犹豫,思考过放弃,但是生活总是给我不同的感受和回礼,也让我不断地思考KTV里工作的意义。
以前,许多人都会觉得在KTV里工作“不正经”、“不靠谱”,而在刚走入社会的我看来,服务员这份工作,简单又包食宿,是很好的选择,说不定还能认识些大人物,赚些小费。
到2003年,24岁的我来到麦乐迪已经5年了。最初的幻想一点点被打破,现实逐渐让我看到这份工作的真实:这些顾客里,并非“大人物”,也没有什么小费。
“欢迎光临,请问您需要什么服务?”“先生慢走,欢迎您下次再来。”“如果给您带来了不便,非常抱歉”……
这些话我们说过无数次,弯腰、微笑,这些日常让我感到疲倦,以至于开始质疑这份让我只能一味地“卑躬屈膝”的工作。
后来,我遇到了一个顾客。我记得很清楚,他走进KTV的时候,我如往常一样微笑着弯腰说着“欢迎光临”,这位客人正忙着打电话,从我面前走过,没有回应我。
可没等多久,这位客人竟然走回到我面前,向我鞠了一躬,并表示非常抱歉,刚才在讲电话没有回应我。这让我第一次感受到了被尊重,也让我发现,原来被尊重是这么让人愉悦的事情。
如今,从服务生我走到了管理岗,10年的时间,我更加明白“尊重”二字的含义,也让我们乃至整个行业不断地严格对自己的标准。
我们要求每一个工作人员必须尊重顾客,提高自己的素质;我们不聘用任何有过不良行为的工作人员,保证人员队伍的高质量。我们正在做的,就是利用口耳相传的口碑,让人们正视我们的工作人员,给予我们平等的尊重。
现在,人们对KTV的看法已经有了很大改变。2018年夏天,我遇到两位老人,他们问店里有没有针对老人的优惠。这让我认识到了KTV不应该只针对年轻人的消遣娱乐和中年人的商业交流,我们应该考虑到不同年龄段的顾客需求,将KTV发展成为一个全民娱乐阵地。
随后我们设计了一款老年卡,价值500元,包括5次消费,时间从11点到19点,人数8人以内。老年卡推行后,不光有双井的老人购买,还有许多周边的老人也来到这里。
为了真正的让大众接受并走进KTV,我们还承接各种社区活动,组织老年合唱比赛等,将KTV的设备环境利用起来,让它真正服务大众。